鄉村風水是鄉村生活空間、生產空間與自然空間之間長期交互交流的結果,而鄉村的人是自然空間、生活空間與生產空間之間的橋梁,是三個空間之間的協調者,也是三個空間的享受者、創造者。正是因為這種角色的持續扮演讓鄉村富有了生命。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風水就是鄉村生命之氣息。
個人生命語境中,鄉村風水的完整演繹
在數千年的歷史上,中國的鄉村居民把自己對宇宙人生的理解融化在了鄉村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中,因為社會分工不那么細致,基本上,鄉村建筑景觀的規劃設計都是完全本土化的匠人在做,甚至就是本村本家的人在做。這種完全本土化的規劃設計過程使得鄉村建筑景觀持續不斷地處于調整變化中。
如果僅僅就本土化規劃設計來看待鄉村風水,似乎無法說明古人的獨特性,因為今天的很多規劃設計者也在做這件事情,但是,古人與今人的不同之處在于,古人的一生都生活在鄉村,也就是說,他對鄉村規劃設計的參與周期是一輩子,而今人所謂的本土化規劃設計不過僅僅是花了幾年時間來進行考察就冠以了本土化的名義,這樣的本土化是多么脆弱和虛偽。
群體代際語境中,鄉村風水的跨時空創造和全息呈現
古人對鄉村風水的創造過程不僅僅貫穿了個人的整個生命周期,同時也跨越了代際,成為代際情感延續和價值傳承的載體。祖輩的言傳身教讓一代代鄉民保持了對風水的敬畏,也在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中掌握了地域性家族性較強的技能,這種技能往往只在本地流傳,因此,大多數鄉民也都是非常稀缺的技術工匠,他們掌握著用技術呈現鄉村風水的本領。
來自自然和建筑的技能并不是呈現風水的全部手段,還有一種藝術能力也是呈現鄉村風水的手段,這種藝術能力也是在耳濡目染中用一生的時間來學習和表達的,主要體現范圍在鄉村的民俗和宗教中。
因此,鄉民既是匠人,也是藝人,這種集鄉村理性和鄉村感性于一體的能力使得鄉民成為鄉村風水的全息實踐者,沒有鄉民的參與和主導,現代人幾乎不可能完成對鄉村風水的再呈現和再創造。即使有些來自城市的匠人本著所謂尊重鄉村風水的精神,也往往只能觸及皮毛,而無法真正還原鄉村風水的靈氣。
鄉村風水流轉的紐帶:人
在鄉村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就是鬼上梁,意思就是說,一座房子如果很久沒人住,就會有鬼爬上房梁,而且房子很快就會破敗。為什么沒人住了,房子就很快破敗?為什么有人住的時候,房子就會堅固?這種現象很多建筑學家都難以解釋清楚。雖然有人提出了很多答案,說是人居住時能夠及時發現房子的問題,及時修補。但是,很多房子在人居住的時候是不需要修補的,同樣能夠長期保持堅固,而一旦人去房空,就迅速破敗。所以,至今很多建筑學家不去解釋這件事情,認為這是超乎人的理解力的事情。
如果從風水流轉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或許可以找到一點點線索。人是風水流轉的核心,是風水流轉的紐帶。因為有了人,自然的氣息與建筑的氣息就獲得了相互溝通的橋梁;因為有了人,房子就能夠隨著四季變換來保持溫度的調整;因為有了人,房子在白晝與黑夜之間就有了門窗開合的固定節奏;因為有了人,房子里就會經常擺滿各種田間地頭的農作物,這些農作物的氣息與房子之間也存在一種微妙的風水關系;因為有了人,就有了房子周圍土地的春種秋收,土地的氣息與房子的氣息也有了一種節奏的呼應;因為有了人,房子里就有了不同聲音的交錯,這種聲音的震蕩也能夠賦予房子一種潛在的氣場。這樣看來,人的存在是風水流轉的根本,沒有了人,也就失去了風水流轉的和諧,房子的氣息也就漸漸消散,破敗自然也就加速了。
晉朝郭璞在他的著作《葬書》中說: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 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這句話中“古人聚之使(風水)不散”,這句話反著理解,就是“古人散之使(風水)不聚”,這樣一來,我們就從古人的學說中找到了人去房敗的依據。
鄉村風水的精髓:得水藏風
人的命運帶有強烈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鄉村地區,祖祖輩輩渴望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對于鄉民來說,改變命運的機會往往是迷茫的,那么,他們怎樣來尋求并抓住這樣的機會,只有通過風水設計來保住現有的幸福并通達未來的成功。
風水講究的得水藏風,所謂得水,就是依水而居,所謂藏風,則較難理解。風水中有一個術語叫“北缺”,意思就是鄉村北面有巨大缺口,這個缺口就導致了鄉村無法“藏風”,因為鄉村的門窗是坐北朝南的,北面有缺口,則意味著整個鄉村的門窗都對著風口。古人覺得有“北缺”的鄉村都需要種植風水林,以風水林擋住北面之風口,從而改變鄉村風水,讓鄉民們能夠獲得更多改變命運的機遇。
得水也是有講究的,并不是依水而居就好,“依水”也要“依好水”,那么,什么樣的水是好水,在古人看來,進村時寬、出村時窄的水就是好水,這樣的水能給村子帶來財運。
得水藏風還有更深的內涵,在形而上層面來看,“風”代表元氣和場能,“水”代表流動和變化,風水加在一起就象征著宇宙能量的和諧交融。
鄉村風水的思維方式:系統與隱喻
中國鄉村風水體現了五千年傳承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是東方文明的魂魄,也是中國人行為的指南。用四個字概括就是系統、隱喻。
一座山在中國風水中可能不是一座山,可能是無數的象征物,至于到底是什么?既要看這座山本身的外形,也要看這座山所處的風水環境。江西省興國縣三僚村有一座山,形似羅盤,人們就將它叫做羅盤山,羅盤山上有一塊大石頭。在羅盤山的風水語境中,人們把這塊大石頭理解成一個包袱。羅盤+包袱就構成了三僚村的整體風水,這個村子的人也就世世代代與羅盤和包袱聯系起來,于是這里成為了盛產風水先生之地。2011年,三僚村被納入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成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三僚村全年接待游客20余萬人,旅游年收入200余萬元人民幣。
風水學包含三個重要元素:氣、數和象,將這三者聯系起來的是系統思維方式和隱喻思維方式。“氣”演繹出的一種內在的無形系統,“數”演繹出的是一種外在的有形系統,“象”演繹出的則是一種依賴隱喻而呈現的直覺。
鄉村風水的本質內涵:價值觀
鄉村的風水在本質上是一種價值觀的呈現,表達的是鄉民祖祖輩輩所信奉的鄉村哲學、鄉村美學以及鄉村科學。以鄉村的門為例,在門的設計中有很多風水講究,比如門不對樹(大樹)、門不對桑(避“喪”之嫌)、門不對槐(槐樹又稱鬼樹,避“鬼”之嫌)、門不對亭(避“停”之嫌),這些細節體現的是一種價值觀的表達。再比如門不對廁、門不低窗,這些細節則體現了一種生活美學。再比如門不對北,這個很自然是一種最樸素的生活科學的體現,因為朝南可以獲取更多的采光。
再以中國著名古村落的整體風水格局來看,這些古村落雖整體形狀各異,但是都離不開對傳統歷史文化精髓的表達,是古圣先賢內心世界的完美外化。有體現雅士情懷的文房四寶形、船形、牛形、碟形、棋盤形、蓮花形;有體現古人宇宙觀的七星八斗形、太極星象形、九宮八卦形等。
鄉村風水與鄉村旅游規劃
風水學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流派,也有很多理論闡述。無論怎樣都離不開天人合一的核心。其中有一種說法認為,風水是一種處理空間關系的藝術。就這一點來看,風水與旅游規劃之間有著深厚的關聯。
《易經》云:“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風水就是在這樣的哲學觀指引下,以人為中心,對萬物進行最佳的排序和組合,從而構建起一個將人“神格化”的場所空間(一座城市、一個村子或者一個院子、一個屋子)。從古至今,風水的思想貫穿于中國傳統建筑景觀的規劃設計中,體現著傳統文化語境中在“天”與“人”互動中造就的情感、情趣和哲學。
風水中的因地制宜原則值得旅游規劃借鑒,因地制宜講究建筑景觀與當地水源、氣候、物產、地質的適應。良好的建筑材質和建筑架構能夠幫助當地人抵御不良氣候、防御特定災害,良好的水質條件能夠滋養人的健康。反過來,人內心的價值觀也能夠影響建筑的美學特征,能夠影響一方水土的豐茂。以荔波為例,這個地方的人把樹當做神來崇拜,千百年來,世世代代愛護著樹木森林,造就了當地原始的森林風貌和純凈的水源。
所以,風水養人,人也養風水。在旅游規劃中也要充分尊重當地風水,讓旅游規劃中的各個項目能夠成為當地風水的物質表達,讓當地風水能夠融入旅游項目的大格局和小細節里。
作者:張棟平
來源:大地風景旅游研究院